歡迎來到延安市
革命圣地
戰國分屬魏、秦。秦漢為上郡地。西魏廢帝三年(554年)北華、東夏、汾州3州分別改稱鄜、延、丹3州。隋開皇三年(583年)廢郡存州;大業三年(607年),鄜州移治洛交縣(今富縣)并改稱鄜城郡。延州移治膚施縣(今延安市東)并改稱延安郡,廢丹州。唐武德元年(618年)罷郡復設延、鄜、丹3州,二年于中部縣增置坊州;天寶元年(742年)延、鄜、坊3州改設為延安、洛交、中部3郡;乾元元年(758年)復罷郡設延、鄜、坊、丹4州。
北宋慶歷五年(1045年)延州移治今延安市區,元佑四年(1089年)升為延安府。蒙古改延安府為延安路,至元六年(1269年)廢丹州,省坊州入鄜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五月復設延安府。清雍正三年(1725年)升鄜州為直隸州。1913年廢府、州,地屬榆林道。1928年廢道,以省領縣。1935-1948年是中共中央所在地。1937年9月于延安成立陜甘寧邊區政府。1949年5月陜甘寧邊區政府遷駐西安,設立陜北行署區。1950年撤銷陜北行署區,設置延安專區。1969年改為延安地區。
-
郵編:714500
區號:0911
毛主席故居—棗園
遠眺
延安大學的窯洞
抗日戰爭時期的延安(1937-1945年)
抗日戰爭時期的延安。
延安魯迅藝術文學院橋兒溝校址外景。
楊家嶺的農民寫信問候毛主席(1951年)
延安北郊楊家嶺的農民們(毛主席曾在這里辦公)在春節前夕,寫信問候毛主席,并向毛主席報告他們恢復戰爭創傷的情形和1951年增產糧食的計劃。他們還拿出自己生產的花生、瓜子送給毛主席。
延安—中國革命的一個搖籃(1953年)
毛主席住過的窯洞,經常有很多人前來瞻仰。
新建的延安中學。
延安楊家嶺中央大禮堂,這里是整個抗日戰爭時代中共中央的所在地。
抗日戰爭時期的陜甘寧邊區政府大禮堂,現為延安專署。
1948年延安光復,人民集會慶祝,并表現了重新建設這個中國人民解放斗爭的搖籃的決心。
延安南關新建的房屋和市街。
各族青年在延安楊家嶺植樹(1956年)
五?。▍^)青年造林大會3月11日在延安舉行。
圖為出席會議的1350名各族青年在延安楊家嶺植樹。
今日延安(1956年)
今日延安。
革命圣地—延安(1959年)
今天的延安,它在1937-1947年間是我國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司令臺。
當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和中央大禮堂。
毛主席住過的棗園窯洞。
在延安革命博物館里。
這里已經開辟了通往西安的定期航線。
新建的延安電廠。
寶塔山和新建的延河大橋。
鳳凰村的居民住宅。
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359旅執行黨中央發展生產方針,在延安南泥灣開墾了許多荒地,現在這些肥沃的土地已經無償地交給了當地的人民公社和農場。
嶄新的城市(1964年)
一直保持著當年艱苦奮斗傳統的延安人民,已把革命圣地建成為一座嶄新的城市。許多革命遺址已整修一新,經濟和文化、教育、衛生事業也有很大發展。
長征勝利結束的地方(1975年)
中央紅軍和西北紅軍勝利會師的地點吳起鎮,現在是吳旗縣縣城。
吳旗縣共產主義勞動大學水利電力班的學員,為長官廟公社梁岔大隊的水土基本建設規劃進行設計。
吳旗縣城關公社金佛手坪大隊的社員用無產階級文藝占領農村思想文化陣地。圖為女社員們在地頭表演。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中共中央在瓦窯堡舉行政治局會議的會址。
當年陜甘寧邊區特等勞動英雄黃立德(中),退休后幫助大隊發展果樹生產,為建設山區做出了自己的貢獻。這是他在給大隊林業隊員講解梨樹芽接技術。
子長縣鐵廠是工業學大慶的先進單位之一。
今天的志丹縣,原名保安。一九三六年七月至一九三七年一月,是中共中央所在地。
志丹縣旦八公社的姑娘們沖破舊傳統束縛,組成女石匠排,擔負起了旦八水電站的石力建筑工程。
志丹縣良種示范繁殖場職工正在給良種小麥噴灑農藥。
毛主席在保安時的舊居。
興建中的志丹縣石溝水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