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名勝古跡
跨地區:
- 六盤山
- 跨寧夏、陜西、甘肅三省區。又稱隴山。主峰在寧夏固原、隆德縣境內,海拔2928米。山體大致為南北走向,長約240公里,是陜北黃土高原和隴西黃土高原的界山,及渭河與涇河的分水嶺,曲折險峻。古代盤道六重始達山頂,故名。山的東南垂有老龍潭勝跡,為涇水源頭之一。西夏寶義二年(1227年)蒙古成吉思汗率軍進攻西夏時,曾避暑于六盤山。元安西王曾在山上建清暑樓。1935年10月7日,毛澤東率中國工農紅軍從固原縣的張易堡駐地出發,沿小水河,越牛頭山口,登上六盤山,并寫下了氣壯山河的詩篇《清平樂·六盤山》。
- 戰國秦長城
- 由甘肅進入寧夏西吉縣南部,然后折向東北,繞固原縣城后,折向東南,經城陽等地進入甘肅鎮原縣境。這是戰國秦于公元前306-前251年滅義渠戎后,為防御義渠殘余勢力騷擾而筑。以土夯成,未有包磚。保存高度在1-3米之間。長城上每隔200-300米筑一凸出于墻外的墩臺,距離為當時弓箭的有效射程之間。長城附近和長城經過的重要隘口、山頂有烽燧遺址。
- 河東墻
- 起自今靈武縣橫城,止于鹽池縣東。長190公里。是寧夏明代長城中最長的一段。因在黃河以東,故名。此外,有成化年間(1465-1487)修筑的從甘肅景泰縣進入寧夏中衛并沿黃河北岸至廣武(今青銅峽市境)、長50余公里的“城西南墻”;有嘉靖十年(1531年)修筑的自大壩(今青銅峽市境)至三關口(今銀川市西)、長40公里的“西關門墻”;還有明弘治年間(1488-1505)以前修筑的“鎮遠關墻”及嘉靖九年修筑的“北關門墻”。這些長城全部用土版筑,外表未用磚包,今大部保存尚好,是明萬里長城的重要組成部分。
固原市
原州區
- 三關口、戰國秦長城
- 北周李賢墓
- 須彌山石窟*
- 北周李賢墓
- 在市區西北55公里的須彌山東麓、六盤山脈北端。這里峰巒疊嶂,巖石嶙峋,是“鑿仙窟以居禪”的理想場所。自北魏開始在這里開鑿石窟,至唐代為止,先后修有石窟130余個,其中保存較完整的有20余窟,分別置于當地群眾稱之為大佛樓、子孫宮、圓光寺、桃花洞等5個地方,蜿蜒約2公里。據石窟形制和造像特征,屬北魏時期者3窟,室內方形,單室,有多層塔柱,雕一佛二菩薩。北周時期者8窟,在須彌山石窟中占有重要地位??呤覟榉叫?,但中心柱已改多層小龕為一大龕。造像以一佛二菩薩為主,但裝飾華麗,高大雄偉,為全國北周造像中所少見。唐代窟多為方形,中心柱已消失,沿后三壁設佛座,窟內造像增至一鋪七身。其中大中三年(849年)題記的一窟,彌勒造像高達20米。此外,還有唐、宋、西夏等各個時代的題記多處,是我國石窟藝術的一處重要遺存。
西吉縣
- 戰國秦長城
- 禪佛寺石窟
-
火石寨鄉蟬窯村:周圍峭壁兀立,怪石嶙峋,狀如臥牛,底圍800余米,高50米,三面壁立,唯東南隅有石階可登。明稱石城堡。村北巖壁上部有北魏時開鑿石窟10余孔。
火石寨鄉掃竹林村:北魏、隋、唐石窟群及殘存佛像和壁畫。
隆德縣
- 六盤山
- 北聯池
- 大風山石窟
- 北聯池
-
奠安鄉景家林村:明代圣壽寺碑
涇源縣
- 老龍潭
- 在涇源縣南20余公里,是流經寧、甘、陜三省區的涇河源頭之一。這里山峪深幽,松竹繁茂,飛瀑轟鳴。老龍潭包括上、中、下三潭,潭水深邃,凜冽,是傳說中唐代魏徵夢斬老龍的地方。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胡紀模奉乾隆帝之命來此視察,撰有《涇水真源記》。
彭陽縣
- 無量山石窟寺
- 宋家臺瓔珞寶塔
- 戰國秦長城
- 朝那和百泉古城
- 宋家臺瓔珞寶塔
-
小岔鄉:耳朵城,宋筑古城形如耳,故名。
石嘴山市
平羅縣
- 田州塔
- 在平羅縣南。因位于唐代時置的田州城而得名。平面為六角形,建于高約3米的夯土臺基上,是一座樓閣式磚塔。塔身8層,高約38米。第一層塔檐下的磚雕非常精美。塔的始建年代無考。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曾重修。
- 武當山廟
- 在平羅縣大武口西北約2公里的武當山上。因山得名,是銀川以北的著名佛教寺院之一。由山門、鐘鼓樓、過殿、塔、后殿等組成,分別配列在東西向的中軸線上或其兩側。山門后左右兩側,各有一座重檐涼亭式的鐘鼓樓,重檐飛脊,氣象軒昂。前后殿之間有一座5層磚砌樓閣式塔,高約20多米,平面方形。后殿是廟的主要建筑,單檐歇山頂,宏偉壯觀,左右兩側山墻磚雕也甚精美。始建年代不詳,據現存清嘉慶十四年(1809年)《武當山建立獅子碑記》稱,武當山廟“乃山林古剎,西夏名蘭”,“乾隆三十年之間,省翁大和尚駐錫于此”,“發愿建寺,大佛殿宇三轉五楹,巋然壯麗,矗立云霄”,“更兼蒙古人等皈依瞻拜,則綿綿而不絕矣”??梢姶藦R乃清代以前始建,以后又有增建。
- 原陶樂縣:
- 泉子灣新石器遺址
- 冰溝
- 黃土梁漢墓群
- 明代長城
- 泉子灣新石器遺址
-
六頃地鄉:凈慈寺
惠農區
- 紅果子明長城
-
廟臺鄉:西夏省嵬城遺址
下營子鄉:明代哨馬營遺址。清末比利時梅布桂和荷蘭彭壽年二神甫來此傳教,建天主教堂。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冬曾發生“下營子教案”事件。
吳忠市
- 關馬湖漢墓群
- 百骨塔
-
扁擔溝鄉新圈塘:明烽火墩
青銅峽市
- 青銅峽
- 在青銅峽市境內。為黃河上游峽谷之一,1967年在峽口建有青銅峽水利樞紐工程。攔河大壩長697米、高42米,建有7孔溢流壩、3孔泄洪閘,水電站2座,裝機容量27.2萬千瓦。上游為狹長形湖區,景色優美。站在大壩可見一百零八塔。
- 一百零八塔*
- 在青銅峽市峽口山黃河西岸一個向東的陡峭山坡上。依山勢從上至下按一、三、五、七奇數排列成12行,形成總體為三角形的巨大塔群,因塔數而得名。位于塔群最上端的是一個形制特大、實心、覆缽式的喇嘛塔,以磚砌成,外表敷白灰,底為八角須彌座,頂為寶珠式,其余各塔的形制相同,但形體較小。始建年代不見記載,但明代中期的一些志書已稱其為古塔,形制和北京元代的妙應寺舍利塔相似,可能為同時代遺構。它是我國古塔建筑中唯一總體布局為三角形的大型塔群。
同心縣
- 韋州喇嘛教式墓塔
- 在同心縣東北韋州老城西北角。磚砌,外表抹白灰,高約10余米。塔基是單層八角須彌座,塔身為寶瓶形。塔頂13層,是“十三天”相輪的一種變體作法。始建時間不見記載,可能為元明時物。
- 明慶王墓
- 一在韋州周新莊,一在韋州仁莊。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第十五子(《明史》作第十六子,今據出土壙志)封為慶王,在今同心縣韋州就國,后子孫相襲為王。在周新莊出土有“大明慶靖王壙志”一盒。在仁莊者,墓主不詳。墓室系由前殿、后殿、中殿及左右配殿5室連接而成,全長約18米余,寬約13米,全用磨光的灰色大條磚砌成,砌工及磚質極佳。配殿為券頂,前、中、后為穹窿頂,規模宏大寬敞,除材料和大小不如北京十三陵中的朱翊鈞定陵外,基本形制則完全相同。墓內遺物于早年被盜掘一空。
- 康濟寺塔
- 在同心縣東北、韋州老城內。是一座塔身13層、高約40米的樓閣式磚塔。塔室六角形,每層原設有樓板。始建年代不詳,塔后立有明成化元年(1465年)和萬歷九年(1581年)的二道石碑。據碑文稱,塔原為9層,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以后增建為13層,但嘉靖四十年(1561年)被地震所毀,今塔是萬歷九年重修。
- 清真大寺*
-
在同心縣舊城內。是寧夏現存規模較大、歷史比較久遠的一處伊斯蘭教建筑。寺門朝北,門前有一座仿木結構的磚砌照壁,照壁中心有大幅磚雕,甚為精美。由門通過券洞,有臺階可以登上高達10米的臺基。臺基外表包磚,面積3500多平方米,上建禮拜殿、宣禮樓、阿訇住房等。主體建筑禮拜殿坐西向東,是一座單檐歇山式頂的宏大建筑,面闊5間,進深9間,用20多根巨大的圓木柱支撐梁架,室內全用木板鋪地。
- 禮拜殿的右前側,有二重檐、四面坡式的亭式建筑喚醒樓。禮拜殿和喚醒樓將漢族傳統的建筑藝術和伊斯蘭教建筑藝術融為一體。相傳該寺始建于明代萬歷年間(1573-1620)。從照壁、禮拜殿脊檁處墨書題記看,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和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曾兩次重修。1936年8月,中國工農紅軍西征時,曾在此召開各界代表大會,成立了陜甘寧省豫??h回民自治政府。
鹽池縣
明長城3道,墩堠171座,古城堡30多座,還有尖尖山石窟、靈應山石窟、張記場漢城址等。
中衛市
- 中衛高廟
- 在中衛市城北面。始建于明代正統年間(1436-1449)前。初建規模較小,經歷代增建重修,至清代已成為一處規模較大的古代建筑群。廟分為保安寺和高廟兩部分。保安寺在前。正面為單檐歇山頂的大雄寶殿。殿后為高廟,有24級磚砌臺階,拾級而上,至南天門,途中有仿木建筑的磚砌牌樓一座,其東西兩側建有對稱的重檐歇山頂天池各一座。南天門后建有二層三重檐,四面坡頂的中樓一座。它們分別通過飛橋和南天門相連接。中樓后為五岳廟,高20余米,三層三重檐,歇山頂,是高廟的最高大建筑。整個建筑雖然層樓重疊,檐角飛翹,但都顯得十分穩重壯觀。主體建筑和輔助建筑之間,多用飛橋相聯結,布局十分緊湊。該廟在清咸豐八年(1858年)和解放前均經重修。
- 沙坡頭
- 在中衛市城西、騰格里沙漠南端。這里沙坡屹立,高達百余米,故名沙坡頭。游覽者攀上坡頂既可一覽遠近大自然的景色,又可進行沙浴。從沙坡頭底向南行30余米,便是黃河岸邊,建有望河茶亭。
海原縣
- 西安州古城
- 西夏元昊時筑城,名南牟會城。北宋元符元年(1098年)被宋軍攻取,次年復筑城,名南牟會新城,置西安州。后復入西夏。元為豫王封地。明初為楚王牧地。成化五年(1469年)置西安州守御千戶所。清乾隆年間設鹽茶營。1920年大地震城毀。今城垣尚存。
- 天都山石窟
- 老爺寺
-
李俊鄉水磨灣村:須彌山石窟
中寧縣
- 石空寺石窟
- 在中寧縣西北的雙龍山上。為一石窟群。包括石空寺窟(也稱萬佛寺)、睡佛洞、百子觀音洞和靈光洞4窟。1965年以前,石空寺窟尚能進入,現已全部被流沙所堙沒。石窟開鑿于砂礫巖的山中,洞口朝南,高約25米,進深7.24米,寬12.5米,俗稱“九間無梁殿”。正壁上開鑿3個佛龕,正中一龕為一鋪五身群像,本尊是石胎泥塑的釋迦坐像。兩側佛龕,雖也是一鋪五身佛像,但可能為后期增塑??邧|西兩壁前的臺基上,各有泥塑3排,每排八九尊,也似后期所塑。正壁有表里兩層壁畫,表層壁畫繪佛教故事,工筆細膩??唔斃L西番蓮圖案。石空寺石窟的始鑿時間有唐、西夏、元三種記載,但從窟的形制和塑像藝術風格看,以始鑿于唐代的可能性最大。
銀川市
- 玉皇閣
- 在銀川市東街。始建于明代。臺基高19米,東西長37.6米,南北寬25米。臺基用土夯筑,外表包磚,有寬4.6米的南北向拱券一道,可以通行。臺基東南角和西南角各建有三重檐的角亭一座,正中有卷棚頂小殿,殿后為重檐二層樓閣,高約22.1米。層樓重疊,檐角飛翹。1954年重新修建。
- 拜寺口方塔
- 在銀川市西北拜寺口內10余公里的山澗處。為11層密檐實心磚塔,高約30米。塔西有寺廟遺址。塔的建筑年代不見記載,從塔磚形制和大小判斷,有可能為明代所始建。塔周山泉清澈,風景優美。
- 拜寺口雙塔*
- 在銀川市西北45公里賀蘭山拜寺口內。東西相對,相距100余米。東面一塔,磚筑八角十三層,高約45米。塔身作密檐式。塔室為圓形。塔內采用厚壁空心式木板樓層結構。西面一塔,磚筑14層,外形和高度與東塔相似,除第一層外,其余各層塔身檐下每面正中有一淺龕,龕內塑一佛像,或坐或站,千姿百態。龕的左右飾以獸頭,口含串珠,更顯得絢麗多彩,每層塔棱轉折處,又塑有佛像一尊,使塔的壁面充滿神秘莊嚴的色彩。兩塔之間,原建有佛寺,已廢,在此曾發現有與西夏陵園相同的綠色琉璃瓦。塔和寺的始建年代未見記載,可能始建于西夏。
- 承天寺塔
- 在銀川市老城西南隅。俗稱西塔。因在承天寺內,故稱承天寺塔。是一座平面八角形的樓閣式磚塔。始建于西夏天佑垂圣元年(1050年),明代初年寺廢塔存。清乾隆三年(1738年)十一月,塔因地震塌毀,直至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才重新修復。塔身11層,連塔尖通高64.5米。塔室為方形,采用厚壁空心式木板樓層結構,有木梯可以盤旋上登至各層。
- 海寶塔*
- 在銀川市北郊。俗稱北塔。始建年代不詳,相傳為公元5世紀初夏國王赫連勃勃重修。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和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均因地震破壞再修。塔身為磚砌樓閣式建筑,連同塔座和9層之上未開券門的一層共為11層,通高53.9米。塔的建筑外形線條明朗,層次豐富,棱角分明,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為我國數千座塔中所僅見。塔室為方形??臻g以樓板鋪隔,有木梯可以盤旋上登第九層。極目遠眺,巍巍賀蘭山,綿綿黃河水,塞上江南景色盡收眼底。
- 賀蘭山
- 在銀川市西北部,由東北向西南斜貫于銀川平原和阿拉善高原之間。南北長200多公里,東西寬15-50公里,一般海拔2000米以上,最高峰3556米。山勢巍峨險峻,為銀川平原西部的天然屏障。遙望山脈,宛如駿馬,蒙古語謂駿馬為“賀蘭”,故名。西夏在興慶府(今銀川)建都,賀蘭山東麓有西夏王陵。賀蘭山諸口名勝甚多,如小口子有筆架峰、架蘭廟和清真寺等名勝。
- 西夏王陵*#
-
在銀川市西約30公里的賀蘭山東麓。是西夏歷代帝王陵墓的所在地。陵區范圍南北10公里,東西4公里,隨地勢錯落著9座西夏帝王的陵園和20余座陪葬墓。每個陵園都是一個單獨的完整建筑群體,形制大致相同。陵園四角建角樓,標志陵園界至,由南往北排列門闕、碑亭、外城、內城、獻殿、靈臺,四周有神墻圍繞,內城四面開門,每個陵園占地面積均在10萬平方米以上。
- 1972-1975年發掘了其中的一座,地下墓室前有一長達49米的斜坡墓道,前狹后寬的方形墓室,兩側各有一配室,深約25米。墓未用磚砌,屬土洞墓形式。墓室早期被掘,但仍出土有各種金飾,鎏金銀飾、竹雕、銅甲片、珍珠、瓷器碎片等。已發掘的3座陪葬墓,有階梯或斜坡的墓道。墓室為方形土洞,普遍以銅牛、石馬殉葬。西夏陵園在明代以前被掘被毀,地面建筑只剩遺址,但仍保存著大量的建筑材料和西夏文、漢文殘碎碑刻。陵園仿唐代特別是北宋諸陵的形制。
靈武市
- 水洞溝遺址*
- 在靈武縣東北35公里處的水洞溝西南崖壁上。是我國發現時間較早、材料最豐富的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之一。1923年法國古生物學家德日進首先發現,建國后又多次進行調查發掘。1963年發掘中,得石器和石器原料1.1萬多件??撤テ骱汀皟蓸O打法”的石片顯示了水洞溝石器和中國猿人石器的繼承性。還新發現用鴕鳥蛋皮穿孔的圓形裝飾品。
- 鎮海塔
- 在靈武縣城東南約2。5公里。是一座樓閣式八角形磚塔。塔身11層,塔高43.6米。塔心是厚壁空心式木板樓層結構,原有木梯可盤旋而上。頂為綠色琉璃寶瓶。始建年代不詳,1962年在安裝避雷裝置時,于塔頂發現銅佛一尊,從腹中取出藏文書寫的經卷31卷,從紙質和內容判斷,系元代遺物,故塔有可能為元代所建。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因遭地震毀壞而重修。
永寧縣
- 李俊塔
- 納家戶清真寺
賀蘭縣
- 宏佛塔
- 在賀蘭縣東北潘昶鄉。是一座外形結構比較奇特的密檐式厚壁空心磚塔。塔身和塔剎高度相近,通高約25米。塔身3層,平面八角形。始建年代不詳,從塔的建筑風格分析,可能是明代以前所建。
- 賀蘭口巖畫
- 在賀蘭縣西賀蘭口內。巖畫分布在600多米的溝谷兩岸石壁上,約有300多幅。內容大多為類人頭像,還有馬、驢、牛、羊以及狩獵、人手等圖像,作風粗獷、質樸。這些巖畫彩用鑿刻法和磨刻法制成。此外,巖壁上還有西夏文的題刻多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