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網
澳門名勝古跡
大三巴
澳門最為人熟悉的示記大三巴,經過1990年至1995年的修繕并建成博物館后,以新的面目迎接游客。游客在欣賞圖畫和細觀已消失的天主之母教堂遺跡之余,還可參觀一座墓堂,在墓中一些日本及越南的殉教者得以安息。此外,游客還可參觀一個天主教藝術博物館,館內收集了本澳各教堂和修院具代表性的畫作、雕塑和禮儀飾物。耶穌會會士于1565年始在澳門定居,隨即以宣揚基督精神為宗旨,有利于東西方文化的義匯與共存。1594年天主之母學院的成立使耶穌會在澳門開辦的學府更加蓬勃,它也成為第一所在遠東開辦的西方模式的大學。
自1602年起,學院設有一座新圣堂,因為以前幾座教堂均毀于火災。圣堂是一座具有三個殿堂的宏偉教堂。在建筑上,圣堂由中國和日本的工匠參與興建,為教堂豎立一個匯聚各種文化的典范特征,為耶穌會所頌揚。數世紀以來,圣堂內豐富的內容使參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762年,由于市政廳處理。后來在那里設立了軍營。歷時數載。1835年,在兵營廚房突然失火,波及其余的附屬建筑物,摧毀了教堂,并差點摧毀了整座名勝建筑。1990年至1995年,在昔日圣堂的地點進行了修繕工作,并興建成博物館。
大三巴天主教藝術博物館
該處最重要的地方是墓室-小堂,特別建在當時天主之母學院主教堂的地點,以存放日本和越南殉教者的遺骨及向他們表示尊重。各部份的骸骨被放在兩側墻壁上的大型圣物匣中展示,外墻圍上特別由意大利運至的橘紅色大理石。至于有關的殉教者名單則刻在室外的說明牌上。嵌于小陽臺下殿堂北面的大抽屜中,安放著其余長期葬于教堂的教徒和平民的遺骨??煽吹揭恍┚扌褪瘔K,建于1602年的昔日教堂便是建在巨石位置之上。
此外,還可看到一個墓地的遺跡,該墓地很有可能是屬于學院創辦人范禮安神父的。當游客進入神圣的殿堂時,要求保持嚴肅及尊敬的態度。要體驗一下這地方的宗教氣息,就要親自看看一座刻于大理石上的祭壇,而在這塊獨一無二的巨石上,豎立了一個十字架和一座圣體龕。從莊嚴的小堂移步到隔壁,就是天主教藝術博物館的所在地。收藏的展品中有圖畫、雕刻以及禮儀裝飾品等,這些有代表性的展品,都是從澳門所有的教堂和修院的藏品中精挑細選出來的。它們都是十六至十九世紀的作品,屬本地教會所有,并由教會捐獻給博物館珍藏。
澳門博物館
澳門博物館座落在大炮臺上,因為葡萄牙人最早的落腳點就在那里,是城市的心肝,俯看內港的大炮臺山被耶穌會士選中,他們在那里興建了炮臺、神學院和教堂,俗稱大三巴。大炮臺的興建整整用了九年時間,1617年動工,1626年峻工,占地2000平方米。呈不規則四邊形。炮臺外城墻是土墻,是由取自內港的黏土、貝殼、稻草和石灰混合制成,再用木板夾緊夯實。墻基是花崗巖,內墻是以磚砌成的,崗樓也是用磚砌成,而且它的表面還敷了石灰。大炮臺原先與城市的圍墻連接,使用銅火炮防衛。
第一任澳門總督方濟各·馬加尼雅士耍了個手段占據了大炮臺,他邀請大炮臺當時的主人—耶穌會士共進晚餐,晚宴正在進行時他命令他的衛兵將神父們逐出大炮臺。從那時起至1746年,大炮臺一直是總督的官邸。1762年,耶穌會士被逐出澳門,他們的神學院亦被關閉,到1831年才被改造成軍營。1835年,在一次臺風中因存放柴薪的小棚失火,從而摧毀了神學院以及炮臺的大部分建筑和教堂,祗有教堂的前壁(俗稱牌坊)得以幸免。隨著時間的推移,圍墻內地盤變成了氣象臺的駐地,亦成了市民和游客常到的公園,1995年,政府接納了建筑師馬錦途提出的建議,將大炮臺辟為博物館。所有古城墻均被修復,大炮也面目一新。
海事博物館
澳門的歷史與大海緊密聯系在一起。早在十四世紀初,當時福建省的人民認為澳門是一個安全的海港,于是紛紛前來。十六世紀中葉,葡萄牙航海家為了在中國沿海尋找一個港口作為經商的中途站而來到澳門,藉以拓展他們從巴西經非洲、印度和馬六甲延伸至日本的貿易王國。澳門地處中國南海之濱的珠江三角洲地帶,是理想的港口和補給之地。當時,廣州有很多商人希望和日本進行貿易活動,可是受北京朝廷的明令禁止,而葡萄牙人擁有一支強大的船隊去經營這有利可圖的生意,于是選擇澳門作為他們進行亞歐貿易的必經之地。漸漸地,澳門發展成了東方其中一個最大的貿易中轉站。博物館陳列大樓就建在當年首批葡萄牙人登岸的地方。在博物館前地人們可靜靜的觀賞河流以及供奉“娘媽”天后的道教廟宇,“娘媽”是漁民所信奉的保護神。這一帶以往稱為阿媽閣“AMA
GAO”,澳門的葡文名“MACAU”因此而來。
圣母雪地殿教堂
圣母雪地殿教堂是東望洋山上最古老的建筑,始建于1626年,所供奉的是葡國人奉為護衛航海之神。教堂內部建筑保留十七世紀葡國修院的特色,天花板呈拱形。沿教堂外的梯級可進入唱經樓。
主教山小堂
主教堂小山又稱海崖圣母小堂,1622年建于炮臺旁,殿堂簡樸,山徑迂回;1892年附近古堡拆除后圣母堂得以擴大。1835年重建后成為今天宏偉之規模。鐘樓高聳入云,配以花徑草叢,古樹濃蔭,建筑端麗,環境優美,圣母堂前筑有高臺,置有一大理石雕刻而成的圣母像,圣母雙手合拾,貌甚慈祥,面臨大海,其下有一路德圣母巖洞,循左右環抱之石階而下,可達洞前。洞內巖石嶙峋,中開拱門,內立圣母像,象征古時圣母在法國路德城內,當眾顯靈的情景。期間正置祭壇,洞前有鐵柵圍繞,地上設有多排低矮長凳,供人跪拜、懺悔。路圣德母巖洞前,空階上有一塊刻有葡文的古銅墓碑,是二十世紀初天主教澳門主教埋骨之處。1918年2月18日,約翰鮑連那主教逝世,寄葬于此。
路環圣方濟各圣堂
建于1928年,這座小教堂的建筑形式類似澳門一般教堂的巴羅克式建筑。教堂的外墻為白色,橢圓形窗戶及一座鐘樓,教堂前有一座紀念碑,紀念當地1910年戰勝海盜一役。教堂內本有一銀色骨箱,自1978年起移入,箱內盛載著圣方濟各的手骸圣鐲,現時已被送到圣若瑟修院收藏。圣方濟各在四百多年前跟隨傳教士自日本到達中國南部沿海,1552年于澳門附近的一個小島逝世。此外,原本存在教堂內并存有1835年大古巴圣堂火災所遺下59位日本籍及14位越南籍死者的圣鐲,就被移到大三巴牌坊后的天主教藝術博物館內。
圣雅各伯小堂
這座精致的小教堂于1629年興建,1740年重建,位于媽閣炮臺,現在屬于圣地牙哥酒店的范圍內,教堂內有精致的圣雅各伯雕像圣母花地瑪、伊莎貝皇后的瓷磚圖像。據說,圣雅各伯是澳門軍事保衛者,他經常在城內巡邏以致靴上常沾滿泥污,有一名士兵專責為雕像的靴子作清潔。若這名士兵忘了抹靴,便會被圣像的佩劍敲頭示警。
圣彌額爾小堂
圣彌額爾小堂位于環境幽靜的西洋墳場內,這幢小教堂建于1875年,1989年重修,是目前本澳保存得最好的古老建筑物之一,其內部漆上綠色及白色,教堂的窗戶均裝有濾色玻璃。
嘉謨圣母堂
位于TAN仔嘉謨前地的嘉謨圣母堂,建于1885年,曾于1985年重修,是TAN仔唯一的天主教堂。面臨大海,風景優美。教堂建有公園,種有植物。
花地瑪圣母堂
花地瑪圣母堂于1929年興建,1967年重建,是目前本澳最新的教堂,服務澳門北部臺山區居民。位于一處幽靜的院落中,教堂設計富現代感。廣闊的教堂前有寬敞的梯級,教堂內的紅磚墻上有一木制的十字架。
九澳七苦圣母小堂
路環九澳七苦圣母小堂建于1966年,為九澳區民,包括治療麻瘋病人的家庭及附近居民而興建。教堂的北門上有一幅壯觀的青銅色耶穌釘在十字架上畫像,是由一位意大利雕刻家為澳居民創作的。
馬禮遜教堂
馬禮遜教堂位于與東方基金會新會址相連的墓園內。這座基督教禮拜堂,建于1821年,曾于1922年重修。教堂的窗門為拱形設計,具匠心,教堂門前亮有別致的小圓燈,在這座本澳最古老的基督教傳道所內,只置有十張長椅,教堂頂部保持著年代久違的屋梁,屋椽與兩把長吊扇,十分別致有趣。
圣安多尼堂
圣安多尼堂是全澳最古老的教堂之一,位于白鴿巢公園對面,始建于1558年,由耶穌會所興建,因圣安多尼圣人是玉主教徒所奉的“婚姻主?!敝?,故俗稱此教堂為“花王堂”。該堂在1935年重建后成為今貌。這座教堂的歷史已被簡單的記載在教堂門前的飾板上:“于1608年建成,于1809年被焚,于1874年再度被焚;于1875年修建?!?/p>
圣奧斯定堂
圣奧斯定堂是由意大利天主教奧斯定教會,于1586年來澳傳教時興建的,三年后歸葡國人所有。是本澳最古老的教堂之一,也是澳門首間以英語傳道的教堂。教堂于1825年重修,外形莊嚴雄偉,內部裝潢寬敞闊大,以大理石的祭壇上有一座耶穌背十字架的雕像。有關圣奧斯定堂傳說紛紜,據說當雕像被教堂負責人士取往主教座堂,它會神奇的回到圣奧斯定堂的祭壇上。因此,雕像現時仍安放于原位。
玫瑰圣母堂
玫瑰堂屬于舊圣道明會院。圣道明會院由來自菲律賓于1587年到達澳門的西班牙修士興建,其后不久由葡萄牙信徒管理,教堂供奉玫瑰圣母而建,最初用樟木興建,后換上現今的抹上灰漿實心磚,屬葡萄牙十七、十八世紀在東方流行并采用的建筑風格。教堂有三殿,主殿深而寬,一道用實心磚建造的拱門建筑殿和堂身分隔開。圣堂內的天花板布滿圖案裝飾,其中有一皇冠圖案,恰好就在主壇上,大門雕工精細;圣堂內部色彩繽紛,祭壇上置有圣母手抱圣嬰的塑像圣堂內側擺放著花地瑪圣母像,每年五月十三日的花地瑪圣母出游即以此圣堂為起點。澳門政府在1997年對教堂進行了全面維修工程,并在樓高三層的鐘樓內設了一所圣物寶庫,收藏了不少藝術品式的彌散用品和木雕圣像的珍品。
望廈圣方濟各小堂
建于1907年,1938年重建,這座規模小但具有吸引力的教堂位置很接近望廈山,鄰近建有一所老人之家。教堂內部環境簡單而寧靜,設有一座黑色大理石祭壇,高聳的窗戶沿墻而建;教堂外圍則是舒適的庭院。
圣若瑟修院圣堂
圣右瑟修院圣堂由耶穌會會士興建,1746年動工,1758年落成。在1903年重修,1953年若望主教策劃再行修葺。圣堂的正面改用上海批蕩,并采用假云石祭臺。圣堂內并設有古舊且具有相當藝術性的告解亭。圣堂右邊高塔上有大注銅鐘各一,已有近二百年的歷史,由意籍著名鑄造家卑他利華建造。
圣老楞佐堂
圣老楞佐堂又稱風信堂(風順堂),是澳門著名的大教堂,占地面積甚廣,教堂門前有左右兩排石梯級直達在門前,氣派十足,花園內植有棕櫚樹,圣堂內持有古式吊燈,堂皇肅穆,甚具特色風信堂的建立早于1569年,期間曾數度重修,其是在1618年的一次較具有規模。而在此年進行的粉飾裝修,亦使這座古老教堂倍添光彩。教堂設計,雄偉壯觀,左右鐘樓并崎,一座是時鐘,作報時用;一座是銅鐘,供教堂彌散時搖動轟鳴用。教堂的屋頂是中國式的金字瓦面,室內之裝飾充滿東方色彩,古雅逸趣。堂內寬敞宏偉,巨大的梁柱和精美的吊燈,頗具豪華博大之氣派。祭壇內供奉著圣老楞佐有神像,穿著絢麗的衣袍,一手持圣經,一手拿法杖,莊嚴肅穆,在經常航海的葡國人心目中,是庇佑平安,賜予風信之神。
望德圣母堂
望得圣母堂又稱圣拉匝祿堂,是澳門最早的一間華人教堂。在大堂前的主教堂建立以前,曾是澳門主教的座堂,為澳門教區成立后第一座主教堂。每逢新任主教到澳就職,先到望德堂領取法杖,以行使其權責,因此,望德堂在澳門天主教人士中享有崇高之地位。由于昔日在教堂后側曾設有麻瘋院,故有人將教堂兒作瘋堂廟。1576年1月,羅馬教皇額我略十三世宣布將澳門升為天主教教區,望德堂成為首座主教座堂,后來發覺教座堂不宜設于麻瘋院附近,遂另建大堂作主座堂。今天之望德堂,為1885年改建之時奠定之規模。
主教座堂
主教座堂又稱大堂或大廟,歷史悠久。始建于1576年,本為一幢小型木造的建筑,殘破不堪,1849年,天主教集眾捐款,重新改建,今日的外型規模,乃奠于此,1850年2月14日,由澳主教馬達主持初祀典禮。1937年,大堂而皇之再次改建為三合土建筑,耗資十萬零九千元,成為今日壯麗堂皇的外觀。教堂的最大特色是內里裝嵌有富藝術性的顏色玻璃,以及正面左右雙塔式建筑物,舉凡本澳教會的大慶典,必在此舉行。大堂奉祀的是赫赫有名的圣皮得,建筑富有西班牙宗教色彩,外形莊嚴純潔,內部精麗巧飾,曾存有不小天主教遺物及古跡。教堂雄偉的祭壇下,掩埋了一些古墓,賈耐勞、華年達、嘉沙爾等十六、十七世紀時的主教的骨殖或遺骨,都葬在大堂內。而一些宗教名畫如《圣約翰受洗圖》、《日本天主教徒在長崎被釘十字架圖》等多楨,也曾保存于大堂內。
媽閣廟
媽閣廟是澳門最著名的名勝古跡之一。存在至今已有逾五百年。是澳門三大禪寺中最古者。媽閣廟原稱媽祖閣,在澳門東南方,俗稱天后廟,建于1488年,正值明朝。背山面海,沿崖建筑,古木參天,風光優美。整座廟宇包括大殿、弘仁殿、觀音閣等四座主要建筑。石獅鎮門、飛檐凌空,是一座富有中國文化特色的古建筑。相傳天后乃福建莆田人,又名娘媽,能預言吉兇,死后常顯靈海上,幫助商人及漁民消災解難,化險為夷,福建人遂與當地居民商議,在現址立廟奉祀。游人經過廟門及花崗石牌坊,走進庭院,循著山麓的石階小徑,拾級而上,即可抵達弘仁殿。殿內四壁,雕刻著海魔神將,中央供奉天后,是媽閣廟各建筑中歷史最悠久者。
自弘仁殿至觀音閣,沿著山崖有不少石刻,或名流政要詠題,或騷人墨客遣興,楷草篆棣,諸體具備。此外,庭院內有中國帆船石刻浮雕,傳說娘艱曾乘此船自家鄉出海,經歷臺風巨浪,平安抵澳。觀音閣置于廟最高處,供奉觀音大士。四百多所前,葡國人抵達澳門,于廟前對面之海岬登岸,注意到有一間神廟,詢問居民當地名稱及歷史,居民誤指廟宇故此答稱《媽閣》,葡人經其音譯而成“MACAU”,成為澳門葡文名稱的由來。每年春節和農歷三月廿三娘媽誕期,媽閣廟香火至為鼎盛。除夕午夜開始,不少善男信婦紛紛到來拜神祈福,廟宇內外,一片熱鬧。而誕期前后,廟前空地會蓋搭一大竹棚,作為臨時舞臺,上演神功戲。
觀音堂
觀音又稱普濟禪院,是澳門三大禪院中規模宏大、歷史悠久、占地廣闊、建筑雄偉的一家。建于明朝末年,距今約三百六十多年。廟貌巍峨,深入三進,橫連幾座。觀音堂之名聞遐邇,除在于其悠久歷史以外,更是簽署“中美望廈條約”的地方。禪院為中國古翚飛式的佛教建筑,具中國名山古剎的特色,禪院的首座是大雄寶殿,次殿是長壽佛殿,后座正殿是觀音殿。院后還有廣闊幽深的后花園,是一座頗具規模,港澳罕有的佛寺建筑群。大雄寶殿正對禪院,莊嚴雄偉,其中之一為佛祖釋迦牟尼佛;殿旁懸有一個銅鐘,古色斑駁,已有三個半世紀的歷史。殿頂的檐頭瓦脊,鑲有明朝琉璃瓦及精工嵌鑲的石灣公仔,栩栩如生,維妙維肖。次殿是長壽佛殿,供奉長壽佛,佛像安祥,象征佛陀普渡眾生的精神。進入主殿觀音殿,供奉觀音大士蓮臺,樟木雕塑,十八羅漢分列主殿兩旁,雕工精細,造型神態活現,其中位于左面的一尊羅漢,眼睛浮突、鼻骨高隆、鬢發卷曲,極象外國人,據云就是意大利威尼斯人馬可孛羅,他曾在中國研習佛理。
觀音殿是禪院的正殿,每逢觀音誕期,殿內香火鼎盛,善信絡繹不絕,場面熱鬧。觀音殿旁有一小庭園,圍繞著園中的蓮花池有十數盆栽,其中之一盆栽生長形態獨特,歷經數十寒暑,樹枝彎曲長成一個”壽“字,傳說善信只要手觸“壽”字,便可長命百歲。禪院內進的前廳掛有一幅畫像,人稱“大笑佛”。無論從那個方向欣賞畫像,佛相均咧咀相視而笑。步入后花園,有一花崗石桌和四條長石凳,就是簽定中美不平等條約“望廈條約”的地方。1844年,清政府國勢日衰,列強覬覦,美國以顧盛為代表,與清欽差大臣耆英于澳門簽署“望廈條約”,強迫中國開放通商港口,擴大美領事裁判權。1944年,禪院于石桌后方立一亭碑,記術此事。在后山花園中的連理樹,是一棵有數百歷史的榕樹,狀貌古拙,高逾數丈。樹的莖部四株相連,造型頗似長頸鹿?!斑B理樹”的命名,取意于“在天愿為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有關此樹,流傳著一個哀怨動人的故事;在觀音堂建廟之初,附近有一雙情侶,因家庭反對成婚而雙雙殉情自殺,死后合葬之處長出這棵連理樹,以表示愛情堅貞不渝及至死不離之意。
蓮峰廟
是澳門著名禪院之一,建于明朝,距今已有近四百年歷史。占地遼闊,古樹婆娑莊嚴肅穆。蓮峰廟古名“天妃廟”,規模較小,供奉天后娘娘。從清朝時代起多番擴建,修葺而成今規?!,F時主廟供奉觀音天后,此外,尚有武帝殿、仁壽殿、醫靈殿、神農殿、沮涌殿及金花娘娘痘母殿。廟內有一石荷池,每當夏日荷開,蓮葉滿塘,香遠益清;還有一副栩栩如生,砌有神龍、巨鯉的壁畫,造型奇特。十九世紀中葉,清廷官吏林則徐到澳巡閱,曾在蓮峰廟臺案接見澳葡官員?,F時在廟前空地建有林則徐全身石像,重五噸、高三米,藉以紀念林氏到澳一事。
蓮溪廟
蓮溪廟位于新橋永樂戲院側,創建至今已有二百余年歷史,內里供奉菩薩甚多,香火也鼎盛。蓮溪廟以其所在之地為名。澳門地形,宛如蓮花,故稱蓮島,由大陸通澳門之路視為蓮花莖。莖盡處有山拔起,稱蓮花山,又名蓮峰。蓮峰之陽,昔有溪水一道,流于新橋坊間,稱作蓮溪。廟則建于溪之右岸,故稱蓮溪廟。此廟始建于道光年間,內奉華光、北帝、財帛、文昌諸神。歷經數次破壞、修茸及擴建,至今日其座落之新橋區,亦由昔日之汪洋一片發展成澳門的繁囂地區之一。
康公廟
(地址:十月初五街)康公廟位于十月初五街中段,超過二百年歷史。廟內正殿供奉康公真君,即漢代之帥李烈,保國有功,受封成為康公。左是南海廣利洪圣大王,右為西山金圣候王,偏殿閃為六祖圣佛,后為漢代神醫華佗先師。該廟專主民間喜慶法事,殿前中央放置有“酒船石”,于清咸豐年間雕刻而成,并有船只、鯉躍龍門、龍鳳呈祥及松鶴延年吉祥圖字案,該石專給善男信女向神佛禮拜奠酒之用,因而稱為“酒船石”。
菩提禪院
菩提禪院位于TAN仔七潭公路腳,是TAN仔最大的廟宇。雕梁華飾、建筑宏偉,禪院內除供奉全澳最大的釋迦牟尼佛像外,在庭園外還有一尊泰國的四面佛像。該尊釋迦牟尼佛像底部蓮座高5.4米,重約六噸,以青銅鑄造。齋堂對外開放,為游客供應新鮮甘美的蔬菜。
觀音巖
在澳門大學山腳下,沿指示牌方向拾階而下,經過一段草木蔥郁的小徑便可到達。觀音巖供奉望海觀音,據傳,廟內安放觀音像的位置,為昔日未建廟時,觀音顯靈之處,后來由一名福建商人斥資建成廟宇,奉祀觀音大士。殿堂面積雖然不大但卻甚清幽,從殿外的空地上更可遠眺澳門的南西灣一帶以及澳TAN大橋的迷人景致。
北帝古廟
位于TAN仔市區中心嘉模前地,是TAN仔最早古老的廟宇,供奉北方真武玄天上帝,據聞建廟至今已數百年,但真正的年份已無從稽考。據該廟內歷史碑記,則至少超過一百五十多年。該座北帝古廟外形壯嚴肅穆,建筑古色古香,內里的神像,金木浮雕、碑匾,以及其它物品,大都是存世不多的百年前雕刻工藝品。而從門外的石雕及內里的石刻碑文,可略知百多年前TAN仔的歷史。
天后古廟
座落在路環民國馬路山腰處,是路環區最的一個廟宇,外貌壯嚴肅穆,甚具氣派,建廟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廟內存放有不少牌匾,顯示該廟的香火歷來鼎盛。此外,廟內亦有一些逾百年的文物,值得細意欣賞,在廟前放置有百多年前的救火水車與及石記碑文,可從中了解路環區的發展。
譚公廟
于路環十月初五街尾,與中國大陸小橫琴島極接近。該廟建于清同治年間,距今已有百多年,是路環香火最盛的廟宇,廟內除供奉譚仙圣外,更加置有一雙鯨骨雕制的龍舟,是一件已有百多年歷史的文物。據說摸過鯨骨會行好運,故善男信女進香后必順便摸一摸龍骨。而在廟外一塊刻有“鵝”字的巨形大石,亦為區內一個特別標記。
新橋
新橋,位于澳門西北面,原是澳門一道橋梁之名稱。當時因這道橋為新建,人們皆稱之為新橋,在這橋附近之街坊稱為新橋坊?,F在橋梁雖毀,而居民仍沿用此為地名,亦即今日所謂的“新橋區”。新橋遺址在石敢當行臺前,有橋頭土地見證這一段歷史。昔日中國之各行會館,澳門僅存四間,有兩間在新區內:工羨行會館(造船工會)在新橋石街;坭水行會館,在新惠愛街。澳門眾多古廟之中,蓮溪廟的知名度十分高,它是新橋區的地標之一,位于附近的雜架攤亦有很多人認識,是尋幽探勝、發掘寶藏的地方。
三盞燈
三盞燈的原名是嘉路米耶圓形地,位于澳門新橋區,由于圓形地中間建有葡式古老街燈,因此有三盞燈之別名。上世紀六十年代東南亞政局不穩,大量華僑移民澳門聚居三盞燈,華僑為生計在此經營食肆,將東南亞飲食文化帶來此處,香濃魚湯粉、緬甸椰子面、印尼千層糕等美食令人垂涎三尺,更三盞燈成為美食天堂。
望廈村
望廈村位于澳門蓮峰山又名望廈山之南,及西南地區,即今美副將大馬路、雅廉訪大馬路至文第士街止,昔日在望廈村聚居者,多屬閩潮人氏,初只寄居,漸且繁衍,日久成村,但人本有情,不能記忘懷故鄉,因此將村名“望廈”,即取回盼福建廈門之意也。望廈村民,以何、沈、黃、許、趙姓氏最多,,村內之廟宇,以觀音古廟最為古老,大約始自明朝中葉。普濟禪院建于明末天啟七年??嫡婢龔R及鋒廟,則大約建自清朝道光年間。而福德祠及武帝廟于光緒卅三年,澳葡政府強拆,龍田村后歸還,至于城隍廟于光緒卅四年由觀音古廟傍擴建而成,道光二十四年甲辰五月十八日(公元1844年7月3日),中美在普濟禪院內小花園之石圓臺簽定之望廈條約,雖美其名為中美互惠商約,實決不平等互惠,有詩云:“國恥百年湔不盡,猶留學可案任摩挲”。
龍田村
龍田村在昔日澳門城墻外,望廈村南。琴山(即松山)護其東,龍泉流其下,菜花稻浪,終歲青蔥,村人衣食無缺,桑麻雞犬,田舍相望,系世外桃園,即今文第士街,士多紐拜師大馬路、飛良紹街、羅沙達街、巴士度街至亞馬勒馬路一帶。光緒五年至卅三年葡人巧奪強取,鏟平做路,滄海桑田,昔日之鄉閭田舍,無復舊觀,現今樓宇林立,馬路縱橫,不再有人認識龍田村遺址。龍田村街改名文第街,更令龍田村無跡可尋,國父紀念館坐落于文第士街。
高士德馬路
高士德馬路原名柯高馬路,位于望廈村與龍田本之交界處,是澳葡政府辟山筑路建屋而成,林蔭大道,花園洋房,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是高尚住宅區,隨著城市發展,拆舊建新,現今是繁華鬧區,彷如香港九龍的旺角,名牌店鋪林立,歐美時裝、名牌香水、珠寶金飾、電腦、手機......應有盡有,目不暇給,提督馬路與高士德馬路交界處的紅街市,由土生葡人
Julio Alberto Basto 建于1936年,建筑局 Art Deco
的后現代風格,已民被列為澳門建筑遺產,是該區著名地標,服務該區多年的坊會亦以該兩條街道命名。
提督馬路
罅些提督大馬路,簡稱提督馬路,位于澳門西岸,舊稱北北灣,1868年,澳葡將北灣填塞,筑成一道直線堤岸,作為內港船泊舟車上落通道,但因昔日商務運輸并不發達,所以修筑一條石子小路,1923年由于航運日盛,沿岸之石子路過于狹窄古老,不適需求,再填海擴闊沿堤馬路,由媽閣廟前地起,沿岸至蓮峰廟前止,開辟成康莊大道。
荷蘭園
荷蘭園區是今日澳門繁盛區之一,數十年前則是個幽靜的住宅聚居處。它的范圍介于進教圍與花園之間,由雀仔園尾至塔石球場址之一帶地區。荷蘭園之得名,據歷史記載:1622年,大隊荷艦來襲澳門,后被葡兵擊敗,將所有荷蘭軍俘虜,安置于該區之廢園中,日間筑城建壘,晚間拘禁回園內,因荷蘭人日出夕入該區園地,故被稱為荷蘭園。
異國風情-小曼谷(荷蘭園二馬路) 荷蘭園二馬路令你有置身泰國的感覺,甜、咸、酸、辣是泰國三大菜系之共通味型,由泰國名廚主理,以純正泰式香料烹制,精湛廚藝為顧客提供原汁原味泰國美食,無論造型及色彩,均深有濃烈民族特色、色、形、香、味俱全及價錢適中,吸引大批市民及游客前來品嘗,二十多年有口皆碑。
男人在2021天堂线欧美成
页面访问升级亚洲色
精品精品国产自在久国产
最新亚洲中文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