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青年(1959年)
云南的傣族的拉祜族,解放前在統治階級的挑拔下,隔閡很大。解放以后,由于執行了黨的民族團結政策,這兩個民族結成了親密的友誼。同在云南民族學院學習的傣族學生刁文玉(左)和拉祜族學生自娜六是一對好朋友,圖為她們在河邊洗衣。
礦工、大學生、運動健將
“礦工,大學生,運動健將”,這三個稱號,表明了29歲的董耀祿的主要經歷。董耀祿是山西平定人,七歲時貧病奪去了他父親的生命,他的母親不得不在地主家當女傭。正當進小學的年齡,他不背著書包去上學,而是背起鶴嘴鋤做了陽泉煤礦的礦工。
1947年山西解放,礦工們斗倒了把頭,勞動條件和生活條件改善了。這一來,董耀祿就干勁十足,曾經幾次當選為模范,并且在礦區的業余學校里認識了七、八百字。1951年,他被礦上送進了秦皇島煤礦工人速成中學。有了這樣的機會,他便拼命讀書,但到學期中了,他的功課最好的不過是中等,還有一門不及格。而最糟的是他把身體搞壞了。
黨和礦上同志對他的期望和黨委副書記的勸導下,他重新安排了學習時間,參加了體育鍛煉。1954年5月,他還在秦皇島工人體育運動大會上,以17分16秒2的成績打破了華北4450公尺賽跑紀錄,名列第一。第二年他以優秀的成績結束了中學的學業,考進了北京礦業學院采煤系。去年11月,他還在全國馬拉松錦標賽中以2小時30分20秒打破了全國紀錄,取得了運動健將稱號。
礦工董耀祿現在是北京礦業學院四年級學生。
解放前,他在日本工頭和封建把頭的鞭子下度過了“黃金的”童年。
決心做一個既有科學知識、又有健壯體格的學生,他參加了學校的長跑隊。
學習是緊張,但也有輕松的時候。
向北京大學同學介紹成為“三好”學生的經驗。
今年初,他奪得了北京市馬拉松比賽的冠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