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婦女(1959年)
白族民歌
“花上花,
蒼山頂上來開荒,
頭上巖鷹來回轉,
腳下白云翻。
誰說荒山無用處?
要叫荒山出莊稼;
只要齊心拼命干,
石上能開花?!?/p>
—云南白族民歌—
磨制大型燈罩
旅大玻璃制品廠的女工安秀英在磨制大型燈罩。
海南島興隆華僑農場
海南島興隆華僑農場胡椒園里的工人蘆玉錦。
又一批女航空員
又一批女航空員最近從航空學校畢業了,成績很優良?,F在她們已經走上工作崗位,分別擔任了飛行員、領行員和通訊員。
航行歸來。
利用飛行間隙談談自己的心得。
20歲的淵慶平已經掌握了單獨航行的技術。
邊疆女教師
1954年,一個剛剛離開學校的16歲的漢族姑娘周瓊芬,懷著年輕人的熱情和幻想,來到祖國邊疆云南西雙版納的南糯山,走進隱藏在云海深處的村寨。哈尼族是從來沒有學校的,也根本不知道讀書是怎么回事。但是,周瓊芬依照黨的話,首先深入群眾,和他們一起上山采茶種地,一起接水舂米。她的臉曬黑了,手上起了繭了,大家開始把她當作自己人。隨著邊疆政治經濟的飛躍發展,南糯山小學已有很大變化。代替簡陋竹房的是一所新的校舍,學生人數已增加到208個。周瓊芬教過的第一批哈尼學生,現在有的當了人民公社的會計,有的成為鄉干部,更多的已在師范和各種工農??茖W校深造。
五年前,年青的周瓊芬為自己選擇了光榮的職業—小學教師,并且遠離家鄉來到祖國西南邊疆云南西雙版納哈尼族聚居的南糯山。
周瓊芬播下的文化種子已經長出新芽—學生們能閱讀書報了。
哈尼族的年青一代正在幸福、健康地成長,刻木記事的歷史從此宣告結束。
哈尼族歷史上第一批知識分子就誕生在這里。
她不僅是受尊敬的好老師,還是孩子們熱愛的好姐姐。
倔強的姑娘們
在重慶建設機床廠一個車間里,掛著一面鮮艷奪目的紅旗。這面紅旗被一個女工小組保持了好久。
這個女工小組的十一個年齡相仿的姑娘,原來都分散在各個生產小組里。她們在得到了車間黨支部的支持之后,就組成了一個巧姑娘小組。姑娘們埋頭苦干,一個星期過去了,她們個個超額完成了任務,全組節約了245個小時。于是,車間里那面鮮艷的優勝紅旗就掛到了她們這個小組的墻上來了。
這樣,這些姑娘們不僅在競賽中連續多次地保持了那面鮮艷的紅旗,也贏得了小伙子們的敬佩與友誼。她們之中還有六個人被評為全廠的先進生產工作者 。
在生產競賽中勝利之后,她們又在研究下一個月的競賽計劃。小伙子們感到她們很厲害,也集聚一起計謀起來。
青年突擊手陳心瑤。
優秀學員容述仙。
先進生產工作者雷映碧。
先進生產工作者、女工小組組長歐隆瑛。
她們從老工人鄧進階那兒學到了不少知識與技術。
一個女工的經歷
朱法弟是江蘇常州鄉下一個貧農的女兒,到上海當工人已經有23年了,那一年,她才14歲,家里生活越來越困難,只好硬著頭皮一個人到上海來謀生。先做了半年女傭人,后來找門路,好容易才進了日本人開的公大紗廠當工人。為了不受侮辱,她丟了這只飯碗。后來,她進了內外棉十三廠,它就是現在的國棉一廠的前身。這時候朱法弟已經結婚了,有一天工頭發現她懷孕了,就一把沒收了她的“門票”,她又失業了。比失業更傷心的,是她平常吃得太壞,太累,孩子生下來不久就死了。后來又托人送禮,總算回到了車間??墒墙舆B生了八個孩子,就八次被趕了出來,孩子也死了7個!她自己的身體也越來越壞了。
上海解放以后,共產黨把她從苦海里打救出來,使她第一次感到活得象個人。在工作上積極起來,1950年曾在4個月里連續得了14次紅旗獎,被評為上海市勞動模范。1953年,當選為全國紡織工業勞動模范和上海市的人民代表,擔任了車間副主任,還到北京參加了中國工會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開會的時候,劉少奇主席和周恩來總理請她們吃了飯,她還見到了親愛的的毛主席,和他老人家握了手,在一起照了相。
吃盡舊社會的苦,才知新社會的甜。工人出身的車間副主任朱法弟就是這樣的一個人?,F在她還親自參加織布工作。
朱法弟的一家,現在住的是自己蓋的新房子。
大兒子和大女兒都在小學讀書。大兒子是她解放前生的8個孩子中唯一僥幸活下來的一個。
老三已能幫媽媽做點事情。
老四才三歲,最喜歡媽媽給她梳小辮。
朱法弟從1953年起就是上海市人民代表。她經常訪問群眾。
昨天和今天
受盡舊社會摧殘的蒙族孤女烏云畢力格在革命軍隊照料下受到了高等教育,當了中學教師,業余時間她努力專攻數學。
她已成為內蒙古著名的運動員。
從小失去了母愛的烏云畢力格對自己的孩子倍加撫愛。
1952年,由革命軍隊扶養長大的孩子繼續被送往呼和浩特去上學。他們在離開烏蘭浩特時,攝影留念。前排右第三人是烏云畢力格。
和朋友們參觀內蒙古博物院。她的同學張華(左第二人)從前也是蒙族流浪兒。
教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