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婦女(1953年)
航務學校學員
長江航務學校學員羅烈芳(左)經過半年的實習,在有三十三年工齡的二副張瑞麟幫助下,已能擔任白天的領航工作。
華南農學院的女大學生
華南農學院的學生鄔遠媚,在該院園藝場內檢查柑橘的病蟲害。
江蘇吳縣的花農
江蘇省吳縣虎邱鎮有220戶職業花農,圖中這位花農婦女正在玻璃暖房里采摘白蘭花。
經緯紡織機械廠的實習女工
國營經緯紡織機械制造廠工具車間的實習女工凌曼麗在學校里就志愿做個機械技工,到廠一年,已能熟練地掌握精確的工作母機了。
年青的女工段長
21歲的高錦松原是東北機械工業管理局第十八廠的學徒,由于她虛心、認真地學習生產技術,使自己逐步提高到能操作精密活的技術水平。
一個女工和她的孩子們
國營上海第十九棉紡織廠穿筘間女工沈秀英是7個孩子的媽媽。
國棉十九廠工會女工委員張金囡到沈秀英家中去訪問,想了解她有沒有工作上、生活上的困難,需要工會幫助解決。
沈秀英的大女兒蘭珍(右)在上海市市東中學念書,是個少年兒童隊員。
為解決工人子弟的學習問題,全市有十九個專為紡織廠工人辦的子弟學校。沈秀英的大兒子正鶴、二女兒留弟、三兒子阿根(前三人)都在華東紡織管理局所辦的第二職工子弟學校讀書。
小女兒玉蘭才1歲,媽媽去上工,便把孩子送到工廠托兒所里去。
三兒子林根在華東紡織管理局第二職工子弟的幼稚園里和小朋友一塊游戲。
祖母帶著4孫子龍根在宿舍外的庭院里曬太陽、講故事。
假日,沈秀英和她的丈夫沈開鴻(沈開鴻是紗廠的保全技術員)帶著孩子們在工廠的花園里游玩。
挑花
北京市婦女挑花生產合作社的社員們,正在挑花。
為保證成品完全合乎規格,檢驗組的工人對每一成品都進行檢查。
挑花圖樣的設計,是在民族形式的基礎上,不斷地創造出具有新的意義的內容。
配線組的工作人員在調配各色各樣的彩線,準備送到各區站的社員手里。
各種精美的挑花成品,將在國外展覽。這里是工作人員所布置的國內預展會的一角。